海洋之神要闻
周育先:实现新质料工业化量产 中国建材的主战场
来源:《英才》杂志 宣布时间:2021-11-17作为我国建材领域唯一一家央企
中国建材集团的革新立异
备受关注
《英才杂志》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推出了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专访文章
下面将原文分享给各人!
《英才》杂志第11期封面
2021年以来,碳纤维普遍涨价30%-40%,且随着下游风电叶片大爆发,碳纤维这一“质料黑金”更是一束难求,用户拿着钱随处求买,厂家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销两旺、卖断货。
这种情况关于麾下有碳纤维资产的中国建材集团应该是件好事,可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却对《英才》记者这样说,“做质料工业要害是把质料做出规模。碳纤维被称为‘质料黑金’,其实并不是说工具多好,而是暗指量小价高。水泥量大价优,今年前三季度,为集团创立了上百亿元的净利润。”
碳纤维生产图
而关于未来碳纤维工业的恒久战略,周育先有自己的思考,“在碳纤维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下一步就需要考虑如何让质料惠及民生、惠及行业、实现规模量产把本钱降下来,这是用工业的思维来做质料,也是央企的继续和使命所在。”9月12日,中国建材旗下海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建设投产,以满足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工业需求。
做量大价优的质料是中国建材一以贯之的工业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下,公司的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水泥玻璃工程技术效劳等7个工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水泥和玻璃工程技术效劳外洋市场占有率抵达65%。同时中国建材在高性能碳纤维、液晶显示玻璃基板、氮化硅陶瓷质料、人工晶体、特种水泥、锂电池隔膜等高精尖新质料领域,突破外洋技术封闭,并乐成实现量产。
“我们的质料要面向公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要惠及民生,而不可是面向国家重点工程。”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接受《英才》专访时体现,“我们要把一种新质料酿成一个量大面广的产品,就一定要不绝技术立异,不可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更重要的能够实现制造技术规;,实现本钱最优,让老黎民用得起。”
连续11年登上《财产》世界500强,2021年排名177位,排名逐年提升。中国建材继续稳坐全球建材行业榜首,不绝突破“卡脖子”新质料,致力于让更多的新质料“飞入寻常黎民家”。
作为我国建材领域的唯一一家央企,中国建材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驶向成为世界一流的质料工业投资集团的新航程。近5年来,中国建材的企业规模迅速壮大,集团营业收入从2612亿元增至3941亿元,增长51%;利润总额从76亿元增至306亿元,增长3倍;净利润从50亿元增至201亿元,增长3倍,利润增速远大于营收增速,企业运营质量不绝提升。
而支撑质料企业业绩腾飞的一定是对技术立异的孜孜以求。不过技术立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恒久的毅力与韧性,碳纤维研发花费十多年时间,而支撑数十年如一日的研发的正是中国建材关于“质料创立美好世界”的使命以及生长新质料的工业梦想。
从“天价”到“量大价优”
新质料要面向公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新质料的技术研发是很难的,集团碳纤维的技术攻克花了10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元,不绝投钱、投人、投资源。新技术在从0到1、从1到量产,我们经;峄桓銮,中间会经历一个结果转化的“死亡谷”,许多院所的新产品都会在这个点死掉。所以最难的并不是把产品做出来,碳纤维的产品10年前就出来了,可是为了要实现规;坎,同时降低本钱,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 周育先介绍。
“卡脖子”的新质料从研发到量产,一般价格也从“天价”降到合理的市场价,相当于坐了过山车。周育先却坚定地说“一定要做到量大面广价优的质料”。
“产品真正的价格是随着本钱和价值的变换而变换的,新质料并纷歧定要贵。”周育先举例,“例如玻璃纤维这种新质料,当下我们做到300万吨的产能,全球市场占有率30%。之所以它能支撑到300万吨的产能,是依靠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本钱也有优势。事实上,玻纤这些年本钱不绝降低,售价从90年代每吨上万元,到现在每吨只有5000元上下。所以到了量大的时候,相对同类同质的竞争敌手,本钱优势一定是要害因素。”
在光伏工业爆火的单晶硅其实很早就有,虽转换效率高,可是却因本钱居高不下而广为诟病,市场恒久被本钱优先的多晶硅抢占,可是随着单晶硅技术突破、本钱降低,工业花样彻底改变,单晶硅乐成弯道超车,谜底很简单,其实与周育先的工业逻辑不谋而合,低本钱附加高转换效率,工业会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太阳能光伏项目
只有本钱降低,才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玻璃纤维可以用于民用管道市场,可是如果玻纤比铁、铜、钢等金属质料贵,那么没有丝毫竞争优势,应用场景也会受限。玻纤管道耐酸、耐碱,在质料性价比相差无几时,玻纤的优势一定就能发挥出来。所以要把新质料做成量大面广的产品,首先技术立异解决有无的问题,然后更重要的能够去解决它的制造技术规;侍,降低本钱。”周育先认为,“我们的新质料要面向公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不可是面向国家的重点工程。”
西宁碳纤维万吨生产基地
资本助力工业螺旋上升
150亿工业基金填平 “死亡谷”
中国建材集团联合国家部委母基金、兄弟央企、地方国资平台、工业链相助同伴、金融相助同伴等建立150亿的新质料基金。这是目今海内新质料领域规模最大的工业基金之一,这只基金投资存续期限更长,8-10年的时间,与新质料的研发周期相匹配,为海内新质料工业的生长带来新希望。
与立异药研发类似,部分新质料的研发也需要10年10亿,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立异药很幸运,目今可以通过港股、科创板在没有利润的时候就上市融资,包管有钱可投入研发,新质料就没有这么幸运。在科技结果转化历程中,如果无资金投入,死亡率极高。正如周育先所说,“在从0到1历程中,就先死掉了。”
中国建材建立这只基金,主要是为了填平科技结果转化为工业落地历程中“死亡谷”,周育先认为,如果要实现产品量产,需要3-5年时间,研究结果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夭折,通过市场化的资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碳纤维就是如此,10年前,中国建材碳纤维的产品已经问世,可是买通生产线,实现规;坎,中国建材走了10年的时间。
建立基金不但有利于实现中国建材主业的转型升级,不绝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立异力、控制力、影响力、抗危害能力,另有利于加速中国建材集团市场化革新的程序。
“这只基金并不但着眼于中国建材或央企或中国,而是应该眼中有全球”,周育先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会在全世界寻找我们想培养的新质料工业的种子项目,去将这些项目的‘死亡谷’填平。我们目今储备的项目里面只有40%是自己的项目,60%都是外面的项目,项目的优质最重要。”
而在危害防控方面,周育先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中国建材的定位质料工业投资集团,聚焦围绕中国建材的主业,所投项目一定是能够实现量大面广的结果,做不出量大面广价优的质料我们不会投。”周育先认为,“我们的优势是在质料方面,能够比别人看得准,本钱比别人管的低,整体的运营的质量很是好,有了这个优势,我相信危害一定比较小并可控。”
中国建材将自身的工业思维应用到投资中,也获得了大宗社会资本的支持。在推动水泥、玻纤、石膏板等行业的整合混改中,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材以361亿元国有资本,吸引了1529亿元的社会资本,撬动了6000多亿元的总资产,有力增进行业供应侧结构性革新。
工业投资差别于财务投资,财务投资一般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率,而周育先认为,“工业投资一定要做恒久主义,我们挣的不是短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这样长周期的钱。只要是10-20年能够有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收益,能够做成量大面广,这样的产品就值得我们做。”
周育先认为,“企业要实现内生增长,就要坚持恒久主义的战略、坚持通过技术突破不绝降低本钱的工业思维,再辅以外延并购加合适的资本运作,企业会不绝实现螺旋式上升,最终可能就到了塔尖。”
10月27日,中建材(安徽)新质料工业投资基金第一次合资人集会顺利召开,这是中国建材集团提倡设立并聚焦新质料工业科研帮助和市场转化的基金,助力买通结果转化“死亡谷”,构建新质料工业生态体系。
从0到1的突破
新质料已经成为中国建材的第二只“现金奶牛”
先做大工业照旧先技术立异,这是一个“先有鸡,照旧先有蛋”的问题。
在周育先看来,技术立异是第一位的,是工业的开端。“中国建材每年要开许多项目,90%是做不到量大价优的产品,80%是做不到10亿以上的产品,真正留下的不到十分之一,许多项目在‘从0到1’阶段就死掉了。”周育先很是惋惜的说道。
关于国家而言,如果说科技立异是企业进化的第一引擎,那么真能资助中国基础工业脱困升级的第二引擎则是新质料。这些新质料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己突破。
作为“卡脖子”的要害,技术突破一定不易,不过每一次的突破都代表着企业的技术硬核越发强大。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13500项有效专利、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都代表中国建材集团的研发实力,一大批的新质料在中国建材手中从“卡脖子”到实现量产。
中国建材集团新质料业务蓬勃生长
前有石膏板、玻璃纤维、风机叶片等成熟和优势业务,后有玻璃新质料、碳纤维、锂电池隔膜等一大批新质料的技术突破和量产,中国建材的新质料业务已颇具规模。2020年中国建材新质料板块营收794亿元,净利润91亿元。2021年前三个季度新质料净利润约占集团净利的41%,新质料的利润占比不绝提升,成为中国建材的第二只“现金奶牛”。
周育先提到,预计在“十四五”末,力争新质料板块收入突破1500亿,利润突破200亿元。
中国建材的质料研发首先担负国家质料战略结构的使命和职责,效劳国家重大工程。到目前为止,中国建材的先进复合质料结构件等包管了天和焦点舱、货运飞船二号、神舟十二飞船、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研制的低热水泥助力白鹤滩水电站打造“无缝大坝”;攻关航空级碳纤维和预浸料焦点质料,获得CR929三个机身部段供应商资格,助力圆梦国产大飞机。
在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自主研制的高端碳纤维产品在光伏、风电、氢能方面需求连续爆发;中硼硅5.0药用玻璃管,中国建材已顺利批量生产,助力新冠疫苗进入外洋市场,不让中国的疫苗企业“掉链子”;研发中国首片8.5代浮法TFT-LCD玻璃基板,实现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乐成进入海内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等立异结果。
周育先提到,今年“十四五”开局以来,战略新兴工业的生长也发动上游新质料的需求大增,新质料作为中国建材的焦点业务,要加速突破焦点技术,向高端化、量产化、全球化偏向生长,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工业的供应链结构。
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生产线
“水泥+”增量600亿
水泥厂已经成为都会标配
做到全球第一的水泥是中国建材的三大支柱工业之一,那么已处于平台期(成熟期)的古板水泥工业如何在新生长阶段继续坚持领先优势呢?
周育先提到,“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在中国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就进入了平台期,如果没有立异,后面就会步入衰退期,水泥作为中国建材的一大支柱工业,衰退未免太过可惜,且水泥在全球用量有限,因此中国建材制定 ‘水泥+’战略,目前来看,水泥工业链延伸出来的产品一年能为企业创收约600亿元。”
单看水泥市场的话,今年前三季度,水泥行业普遍面临限电、限双高、降碳排等政策,产品本钱上升,企业面临严峻形势。中国建材坚持战略定力,围绕年初制定的稳华东、推东北、抓西南三大重点战略,深入践行“价本利”理念,带动开展错峰生产、减量置换、淘汰落后等事情。同时集团企业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大力生长“水泥+”业务,通过工业链一体化竞争,打造新的增长点。如此坚持下来,结果显著,前三季度集团水泥板块孝敬了上百亿净利润。
“水泥+”是中国建材独创的经营模式立异,让古板工业发挥新价值。由于有矿山资源,中国建材的工业链向上延展出“水泥+骨料”、“水泥+商混”、“水泥+预制品”业务。周育先回忆,“其时中国建材介入商混时,市场普遍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造成周边情况脏乱差,污染严重,而现在都在使用预先搅拌好的商混,这样既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解决情况污染问题。”
利用水泥制作历程的高温特性,中国建材做了水泥窑协同处理都会垃圾、危废的技术突破,将原本需要填埋污染土壤情况的垃圾酿成了水泥的燃料和原料,解决了都会的环保问题。周育先介绍,在疫情期间,水泥厂协同处理医院医用垃圾,让医用垃圾对情况及人体危害降到零。目今水泥窑处理已经有36条生产线,专门做危险品、都会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理,年处理359万吨,减少填埋用地900亩。另外,在生产熟料和熟料在磨成水泥的时候,可以加入许多固体放弃物,譬如钢厂的钢渣、水渣,发电厂的粉煤灰,发电厂的脱硫石膏,另有磷肥厂的下脚料,中国建材每年约消纳1.2亿吨,既降低水泥本钱,也帮企业处理了废渣难题。
中国建材的高温特性还可以用于余热发电,目前已建成水泥板块余热发电293套、装机容量2197.3兆瓦,2021年上半年余热发电量43.18亿度,相当于节约53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139万吨;建成玻璃板块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318.5兆瓦,全年发电19亿度,节约标煤23.7万吨,减少碳减排量63.1万吨。
周育先提到,“现在水泥厂已经成为了都会的标配,绿意盎然、鸟语芳香,真正成为情况友好型企业。最重要的是水泥厂发挥一个正面的社会效益,它能够为;で榭觥⑽裰诘拿篮蒙钐碜┘油,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这个业务将我们的技术立异优势、工业链优势最大化,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解决了民生问题,并且还解决了我们的工业升级问题。”
中材安徽水泥窑协同日处理500吨巢湖市生活垃圾项目于2017年5月投入运行。自投运以来,共处理生活垃圾约60万吨,节煤约3万吨,减少垃圾填埋用地约300亩。
资产重组工业落地
中国建材集团内混淆所有制比例抵达85%
今年,中国建材完成了两件大事,水泥板块、工程板块先后乐成实现资产重组,这两大重组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在混淆所有制革新和股权多元化方面,中国建材很有谈话权。
9月10日,天山股份通告,天山股份通过刊行股份及现金支付的方法,向中国建材等26名交易对方购置中联水泥100%股权、南方水泥99.93%股权、西南水泥95.72%股权及中材水泥100%股权等资产,总交易金额抵达981.42 亿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凌驾50 亿元,已获得证监会批准批复。
本次重组完成后,公司水泥产能提升至约4亿吨以上,熟料产能提升至约3亿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产能提升至近4亿立方米左右,砂石骨料产能将提升至1亿吨以上,产能极大提高。同时,资产规模增幅1628.76%,预计营收、净利润划分增加1765.30%、858.41%,此事件告一段落,天山股份将成为A股历史上最大的刊行股份购置资产项目。
工程板块重组从开始到落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2020年11月,中国建材集团的工程板块重组预案披露,中材国际拟以刊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法购置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北京凯盛100%股权、南京凯盛98%股权以及中材矿山100%股权。三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泥工程、矿山工程,与上市公司主业部分重合,到今年10月份,工程板块已经重组完成。
2016年两材(中国建筑质料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合并时双方签订允许函,要在3年内解决内部同业竞争问题,将内部相同或相似业务进行业务整合,制止子公司之间泛起业务交叉、相互竞争的倒运局面。业务整合后,企业的资金协同价值、业务协同价值、规模经济效应三方面都得以优化。周育先提到,“集团内部业务重组之后,企业内部竞争问题获得解决,且能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也会降低本钱,使得行业继续良性生长,虽然禁止易,所幸顺利完成了。”
中国建材是央企革新的先锋队,革新基因也深深植入中国建材血脉。资料显示,中国建材集团内混淆所有制比例抵达85%。从2007就开始探索混淆所有制革新,中国建材从濒临破产到成为世界领先,造就一批混淆所有制的明星企业和隐形冠军,革新立异助力中国建材破茧成蝶。
10月19日,中国建材集团工程板块重组资产交割暨治理对接仪式在京乐成举行。工程板块重组是集团深化国有企业革新、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结构调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独家高端领袖访谈
工业投资要坚持恒久主义
《英才》:做新质料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但实现量产后,天价质料也会降成“白菜价”,你如何理解做新质料赚钱难这个问题?
周育先:质料的研发原来就很难,如果只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赚钱很难。不过凭据工业逻辑来做,做到量大面广,本钱极致最低,可能也真的能挣钱。水泥就是“白菜价”,现在5毛钱一斤,比白菜还要自制,量大价优。用工业的思维去做质料,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然后考虑如何真正惠及民生,惠及行业,把生产本钱降下来。
《英才》:做白菜价的新质料,是你的底层逻辑吗?
周育先:新质料并纷歧定贵,真正的价格是随着本钱和价值的变换而变换,例如玻璃纤维这种新质料,之所以它能支撑到300万吨的产能,是依靠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本钱也有优势。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本钱的进一步下降,本钱降低后才华应用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不然的话只能解决某些特定行业,例如航空、航天等。我们的新质料要面向公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不可是面向国家重点工程。
《英才》:水泥工业是否已经进入了平台期?
周育先: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在中国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就进入了成熟期了,如果这个阶段不去立异,后面就会步入衰退,因此我们提出了水泥+。工业逻辑要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延伸,首先从点思维的逻辑来看,水泥产品要做到极致,本钱做到最低;然后以线思维思考,水泥工业链的上下游,我们加了商混、骨料、预制品业务;另外水泥高温处理的特性使我们可以做生活垃圾、危废垃圾的协同处理。
《英才》:质料生产的标准如何界说?
周育先:我们突破了药用玻璃的5.0中硼硅玻璃技术,实际上这就是外洋的标准,疫苗是个全世界的产品,要出口到外洋国家,如果我们的玻璃瓶标准不敷,外洋的人不敢用。
如果要把水泥做到极致,首先环保要做到极致,中国建材新建水泥厂的环保指标高于欧洲,好比粉尘的排放,欧美排放标准是每立方米20mg,中国建材的标准是每立方米5mg以下?梢杂弥泄ú牡南低臣杉际跞ジ律缎送衣浜蟮乃喑。
《英才》:中国建材建立了150亿规模的新质料工业基金,为何建立这只基金?
周育先:基金的第一个作用是解决立异结果工业化前的“死亡谷”的填平,这个阶段特别容易放弃投资,基金的LP已经有心理预期,在投入时候就知道8-10年才会有回报。第二个作用是这只基金不会只投内部的项目,而是应该眼中有全球;鹬卫砣嘶嵩谌澜绻婺@锉呷フ椅颐窍肴ヅ嘌男轮柿瞎ひ档闹肿酉钅,去解决这些项目死亡谷的填平。
《英才》:以这样的逻辑运作基金,危害如何管控?
周育先:中国建材是质料工业投资集团,投向聚焦围绕中国建材的主业,并且一定是要能够实现量大面广的结果。只要是10年-20年能够有收益,能够做成量大面广,这样的产品就值得我们做。工业投资一定要做恒久主义,我们挣的不是短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这样长周期的钱。我们能够比别人看得准,本钱比别人管的低,整体运营的质量好,我们就胜利了,而这个恰恰是我们集团的优势。
《英才》:你觉得企业怎样实现基业常青?
周育先:首先要有长的理念,其次是所有的步伐都要围绕恒久主义,另外,要真的积极立异,立异不止要做技术立异,还得要去做治理立异、模式立异、体制机制立异,这是一个系统。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科技立异,如果科技立异不跟商业模式立异相结合,我们也无法成为2.0时代的主力。总体来看,要基业常青,先有恒久理念,其次得做好战略、搞好立异还要培养好人才,然后要扎实落地。